“神乎其神”的生猪期货,能否解决困恼万亿生猪养殖产业的猪周期之惑?
我国自古就有“猪粮安天下”的说法,生猪养殖业作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产业规模超万亿,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影响。
“猪周期”困扰万亿生猪产业 有人呼吁尽快推出生猪期货
多年来,相关企业一直呼吁尽快推出生猪期货等风险管理工具。记者近日走访了解到,我国目前生猪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安全管理方面已形成较完备的检验检疫制度和方法,现货交易各环节衔接顺畅、风险可控,为生猪期货开展活体交割提供了充分的现货基础。
亟需风险管理工具
生猪是我国最大的农业品种,2016年我国生猪出栏量约6.85亿头,市场规模约1.46万亿元,是世界上生猪出栏量最大的国家,约占世界总出栏量的57.46%。生猪上下游产业链涉及饲料、养殖、兽药、屠宰、食品等领域,直接关联企业数万家、就业人员过亿人。同时,猪肉价格在CPI中占比约为2.88%,其波动会对CPI产生较大影响。生猪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农民收益、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长期以来,生猪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波动较大且频繁。据中国畜牧业协会数据,2003年以来我国生猪价格已经形成四个较明显的周期,从价格最低点到最高点上涨幅度分别达到65%、183%、113%和83%。深受“猪周期”困扰,生猪相关企业缺乏避险工具,尤其规模化养殖后,生猪价格的大幅波动给企业经营带来了较大压力,产业各主体对生猪期货等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十分强烈。
交割质量有保障
与传统耐储藏期货品种不同,生猪期货以活体为交易标的,在质量标准认定及食品安全保障等方面备受市场关注。相关生猪养殖企业表示,当前我国生猪产业竞争充分,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大幅提高,不仅为期货质量标准的设计提供了条件,也为交割过程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近十年来,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据中国畜牧行业协会统计,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总出栏量所占比重从2006年的27%提高至2016年的45%。调研了解到,年出栏5万头以上的养猪场总出栏量由2006年297万头增加至2016年约5500万头,十年增加十余倍。2016年,排名前20位养殖企业的生猪出栏量预计达4000万头以上,市场规模约740亿元。
尽管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程度大幅提升,但市场竞争充分,不存在垄断和有关政策性障碍。据统计,在养殖环节,目前年出栏量30万头以上的企业超过20家,年出栏量5万头以上的企业达数百家;在屠宰环节,日屠宰产能1000头以上的大型屠宰企业达200家;在中间贸易环节和运输环节,以中小贸易商为主,市场竞争充分。生猪价格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国家每年虽然进行一定量活体和猪肉储备,但由于数量有限,对价格影响较小。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4年,共有12次国家冻猪肉收储记录,2015年未启动冻猪肉收储工作。期间单次收储量在2万-12万吨之间,仅占全国猪肉年度消费总量的0.1%-0.2%。
随着生猪产业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养殖企业在生猪品种、养殖过程、出栏体重等方面已基本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新希望六和股份养猪板块总裁吉崇星表示,目前大型养殖企业生猪品种几乎全部为瘦肉型猪,普遍由养殖企业自身繁育种猪、仔猪,较好保障了生猪品种的统一性。在养殖过程上,不论企业自养、农户代养,还是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在仔猪供应、饲料、兽药、技术服务、销售等环节均由企业总部统一制定规范。他认为,饲养过程的标准化决定了出栏生猪的标准化程度较高,现货贸易中质量判断指标比较简单,买卖双方一般仅以体重范围作为质量判断依据,生猪现货贸易针对生猪质量出现的争议事件比较少。据了解,2008年大商所与华中农业大学及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合作制定的生猪期货质量标准,目前已经由华中农业大学及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报为国家标准GB/T 32759《瘦肉型猪活体质量评定》(2017年1月1日执行),成为生猪期货合约质量标准设计的重要依据。
交割风险可控